密碼:

黃國璋與毛澤東的交往


黃國璋(1896-1966),湖南湘鄉(xiāng)人,地理學家,教育家。九三學社創(chuàng)始人。

與毛澤東兩度同窗

黃國璋曾和毛澤東在湘鄉(xiāng)東山高等小學堂、湘鄉(xiāng)駐省中學兩度同窗。黃國璋的父親黃撫九,原在上海謀生,目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洋務運動的興起,深信“師夷之長以制夷”的主張,自小便聘家庭教師教黃國璋學英語。黃國璋受此熏陶,英語成績一直在同學中名列前茅。在湘鄉(xiāng)駐省中學,毛澤東的國文好,每逢國文課,老師常拿毛澤東的文章作示范;而上英語課,外語老師便拿黃國璋做榜樣,兩人都是同學中的佼佼者。

畢業(yè)后黃國璋在雅禮大學附中任教,接觸到魏源的《海國圖志》及德國學者洪彼得、李特等人的著作,逐步認識到科學技術落后是國家貧弱的重要原因。要報國圖強,需先了解自己的國家,必須發(fā)展科學技術。黃國璋看到我國地理科學力量十分薄弱,近代以來,領土主權屢遭列強鯨吞和侵害,遂立志改習地理,欲圖科技救國。而此時的毛澤東則認為中國的落后完全是由于政治腐敗,要強國富民,先須推翻軍閥和國民黨反動派的統(tǒng)治。毛澤東接受了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學說,走上了政治斗爭道路。

當黃國璋于1926年毅然赴美求學時,毛澤東正在湖南各地點燃農民運動的星星之火。昔日的同窗好友,因救國主張的差異,踏上了各自的人生之路。

反內戰(zhàn),爭民主,呼應中共主張

1944年,日本侵略軍在太平洋戰(zhàn)場連遭敗績。為了騰出兵力來對付美國對日本本土的進攻,日寇加緊了對我國大西南的軍事行動,桂林失陷,川黔吃緊,重慶上空戰(zhàn)云密布,日機空襲頻繁,國民黨內部一片投降氣氛,法西斯勢力活動猖獗。

堅持抗戰(zhàn)到底,這是包括黃國璋在內的全國抗戰(zhàn)軍民的心聲。那時黃國璋隨學校遷往重慶,他與許德珩內兄是要好的同學,故常去許寓,兩人對燈枯坐,促膝而談,都表示對時局的極大憂慮。不久潘菽知道了,對黃國璋說,你有這么個好去處,何不告訴我!黃國璋抿嘴一笑,說是閑聊而已,便把潘菽帶了去。潘菽去了幾回,覺得極是投緣。于是,黃國璋同許德珩、潘菽等人共同發(fā)起了民主科學座談會,經他們的積極爭取,發(fā)展了在重慶的一大批文教科技界知名人士加入民主科學座談會。

1945年9月3日,日本簽字無條件投降,全國人民一片慶賀之聲。民主科學座談會在重慶開會慶祝。為紀念抗戰(zhàn)勝利,會上大家決定把座談會更名為九三座談會,繼而成立九三學社籌備會,九三學社的治國民主綱領和發(fā)展人民科學的方向,吸引了許多優(yōu)秀科學家參加。1946年5月4日,九三學社在重慶舉行成立大會,黃國璋被選為理事。

九三學社追求進步,愛國民主旗幟鮮明,反對獨裁和內戰(zhàn)。在九三學社成立大會上,黃國璋與盧于道等人發(fā)表演說,指出武力不能求得統(tǒng)一,東北和中原的內戰(zhàn)必須立即無條件停止,國民黨當局應該遵守“雙十協(xié)定”和政治協(xié)商決議,美國不應有援助中國任何黨派內戰(zhàn)之行為,呼吁馬歇爾以公正態(tài)度調解國共糾紛,實現(xiàn)中國的民主和平。

1946年9月黃國璋回到北師大,在他任職的北師大和地理學界發(fā)展了不少科學家加入九三學社,壯大了九三學社的力量和影響。九三學社在共產黨的領導和影響下,積極開展了反獨裁反內戰(zhàn)反迫害的民主運動,多次公開發(fā)表聲明,譴責國民黨反動派挑起內戰(zhàn),鎮(zhèn)壓人民的罪行;擁護中共的主張,支持人民革命。此外黃國璋還以個人名義,聯(lián)絡其他知名人士共同發(fā)表聲明,反對內戰(zhàn),要求和平。

與毛澤東“殊途同歸”

1949年6月,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毛澤東驅車來到北師大。此番,他是專程來看望黃國璋、湯璪真、黎錦熙等九三學社師友的。

毛澤東滿面春風,和大家握手寒暄,輪到黃國璋時,毛澤東很高興,用手圍了個大圈,說:“海平兄,我們又見面了。那時我往陜北走,去吃延安的小米飯;你到美國去喝洋墨水。我們這個彎子繞得可大,足足繞地球這么大一圈,又殊途同歸了!”

這次會見,是毛澤東和黃國璋兩人結束學業(yè)之后的第二次見面。1945年,毛澤東偕同周恩來、王若飛去重慶參加歷史上著名的重慶談判,黃國璋曾和各界人土到機場迎接,國民黨特務神經高度緊張,戒備森嚴,竭力阻止重慶人民群眾和中共領導人接近,黃國璋只遠遠地見了這位偉人一面。

黃國璋等人向毛澤東談到了九三學社的沿革及活動情況,毛澤東聽了頻頻點頭。對九三學社為追求民主建國的努力,毛澤東表示了贊賞和感謝。他要求九三學社的朋友們積極參加新政協(xié),繼續(xù)努力為新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yè)做貢獻。

這次不平凡的會見,黃國璋明白,在新中國領袖和他們的談笑之間,一個開天辟地的新世紀即將誕生。

(九三學社中央研究室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