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艘飛船能上火星嗎?”近日,二年級小學生奧斯卡帶著自己畫的飛船設計圖,來到了二十一世紀空間技術應用股份有限公司,向公司主管技術的高級副總經(jīng)理何建軍拋出一連串問題。
“讓小朋友理解航天遙感和人工智能,對我來說也是個挑戰(zhàn)?!弊鳛橐幻氯肷绮痪玫木湃龑W社社員,何建軍擔任了當天第27期“小科學大夢想”公益科普講座的主講老師,帶領孩子們觀察天線接收衛(wèi)星數(shù)據(jù)的過程,并講解了遙感與人工智能的融合發(fā)展。
過去七年間,“小科學大夢想”作為九三學社北京市委社會服務品牌活動之一,發(fā)動各界九三學社社員將專業(yè)熱忱化為科普熱情,帶領中小學生深入企業(yè)、高校、科研機構,點燃孩子們心中的好奇之“火”。
在近日舉辦的“小科學大夢想”活動上,小朋友們聽取關于遙感衛(wèi)星的講解。(《中國新聞》報 任德輝 攝)
“大咖”的孩子氣
“孩子喜歡追星,我們就帶他們追科學界的‘明星’。”“小科學大夢想”的發(fā)起人是九三學社北京市海淀區(qū)第六綜合支社的曹庭松、帥平和楊芳。他們這一想法在2018年變?yōu)楝F(xiàn)實。
2018年7月,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舉行的第2期活動中,深耕航天遙感技術的楊芳與研究脈沖星導航技術的帥平聯(lián)袂登臺,將“神舟飛船”“載人空間站”“東方紅號衛(wèi)星”的研發(fā)故事講給孩子們聽。
然而,楊芳在講解過程中發(fā)現(xiàn),做科普需要透過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把艱深的科學知識轉化成孩子能理解的語言,需要下很大功夫?!睏罘急硎?。
最新一期活動中,何建軍也遇到了同樣的挑戰(zhàn)。
“遙感衛(wèi)星在天上沒電了怎么辦?”“隕石會卡進鏡頭嗎?”“衛(wèi)星可以拍到我嗎?”……面對孩子們的問題,何建軍運用類比進行解答:遙感衛(wèi)星就像太空中的“大攝像機”,只要“曬太陽”就能充上電;攝像機的鏡頭好比“眼睛”,不僅可以“眨眼”拍照,還能來回轉動,變換拍攝角度。
“九三學社有很多科學界‘大咖’,但他們做科普時會帶些‘孩子氣’,和學生們打成一片。”九三學社海淀第六綜合支社社員、“小科學大夢想”主理人馬曉航表示,“小科學大夢想”受眾群體年齡較小,需要設計更多互動體驗,寓教于樂。
最新一期活動中,孩子們可借助AI技術,從全球自然地貌、人文地標的遙感影像中篩選出與姓名拼音形狀對應的音節(jié),拼出自己的名字。
“孩子們好奇心被激發(fā)的那一刻,眼里會發(fā)光?!瘪R曉航笑著說。
“小科學家”上講臺
有了好奇心的引領,如何讓孩子與科學更近一步?每期“小科學大夢想”活動中,主辦團隊都會從學生中招募志愿講解員、征集科普主題演講,并為問答積極的孩子頒獎,鼓勵孩子主動探索科學世界。
“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神奇的‘天空偵探’——遙感衛(wèi)星。它有一顆千里眼,在太空中幫助人們觀察地球?!本妥x于貴州興義市第八小學的左順豐線上參加最新一期活動后,拍下一段演講視頻,將見聞分享給更多同學。
當天還有百余名貴州學生與他一同觀看科普直播,紛紛發(fā)來觀后感,表達對遙感技術的興趣。
九三學社幫扶興義八小同心樹人項目負責人韓宇男曾赴貴州支教十余次,組織貴州學生參加了4期“小科學大夢想”,看到這段視頻后非常欣慰。“孩子們心中都種下了愛科學的‘種子’,與他們一同長大?!表n宇男說。
2018年9月,第3期“小科學大夢想”在中國科技館舉辦。活動中,8歲的曹羽琦通過吹紙實驗,揭秘飛機飛起來的原理;11歲的蔣赫桐講述了從地心說到日心說的發(fā)展史,并向小伙伴們解釋了公轉、自轉的概念。
“很多當年的‘小粉絲’如今都長大了,有的還選擇了理工方向,考上了理想的高校?!瘪R曉航表示。
七年來,“小科學大夢想”一路陪伴孩子成長,源于九三學社北京市委會各基層支社積極參與,不斷為活動貢獻科普資源,拓展科普的邊界?!翱破罩卦诒Wo孩子們的好奇心,利在長遠?!睏罘急硎?,“小科學大夢想”將帶動更多領域向科普敞開大門,未來還有更多“科普寶藏”等待挖掘。(任德輝 《中國新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