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

科學防汛,要經(jīng)心不要輕心


多雨季節(jié),我國一些地區(qū)較易出現(xiàn)山洪等災害,有時會造成不小的損失。面對山洪等汛期災害,有哪些應對舉措?我們普通群眾應該注意哪些問題?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

山洪災害,應該怎么防?

全面監(jiān)測早預警,提前轉移有預案

山區(qū)地帶,暴雨強度大,加之溪河密布,洪水暴漲暴落,成災速度快,并常常伴隨滑坡、泥石流,沖擊力很強。國家防總辦公室防汛五處副處長左吉昌介紹,我國西南地區(qū)、秦巴山區(qū)、江南丘陵地區(qū)和東南沿海山丘區(qū)都是山洪災害的易發(fā)高發(fā)區(qū)。

“防范山洪災害,預警是前提,轉移是關鍵,必須讓群眾跑在洪水前面。”左吉昌說,通過山洪災害監(jiān)測預警平臺,及時發(fā)布災害預警,基層干部能夠迅速組織危險地帶群眾提前轉移。

據(jù)介紹,我國在山洪災害防治區(qū)新建了自動雨量、水位站7.5萬個,布設了簡易監(jiān)測站36萬個,共享的水文、氣象等站點有3萬個。

預警信息不能飄在空中,必須第一時間傳遞給基層干部,保證信息以最快速度進村入戶。在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寧艾村,村干部們在手機收到汛情預警后,第一時間通過大喇叭等方式通知村民轉移。即便停電、斷通信,也可以用敲鑼打鼓的土辦法告知。

新辦法和老辦法相結合,打通預警信息傳遞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國家防總、水利部在山洪災害防治縣、鄉(xiāng)、村配備了140多萬套預警設施設備,編制、修訂或完善了32萬件縣、鄉(xiāng)、村山洪災害預警預案。

汛期來臨,要如何應對?

防汛知識要牢記,避險自救需了解

面對汛情,群眾要注意學習防汛知識,掌握基本的避險常識和自救技能,科學防汛、科學度汛。

左吉昌說,汛期里,大家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收聽天氣預報。出遠門時,要根據(jù)天氣情況制訂出行計劃,避免在強降雨天氣里到山洪災害易發(fā)區(qū)活動。

河北省保定市城區(qū)水系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馮寬良介紹,城市居民應熟知城市里的易澇地段。比如立交橋、橋涵、地下通道等,遇到積水應認真觀察,切不可貿然涉水。

此外還可提前了解一些小知識,比如掌握、熟記洪澇災害發(fā)生的前兆,可為避險爭取時間。比如發(fā)生山崩時,山上樹木會發(fā)出嘈雜聲,山體出現(xiàn)異常山鳴;當上游河道出現(xiàn)堵塞時,溪溝內水流會明顯減少;上游發(fā)生崩塌時,溪溝水流會渾濁;水流突然增大時,河溝內會出現(xiàn)不同于雷電、爆破的聲音。

若與洪水正面相遇怎么辦?國家防辦提醒,如果通信已斷,可采取制造煙火、揮動顏色鮮艷的衣物、集體吶喊等方式,向外界傳遞信號。若不幸落入水中,應盡量抓住石塊、樹干等固定物或漂浮物。如果普通群眾收到了求助信號,不可魯莽行動,要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施救,或盡快向有救援能力的機構、人員尋求幫助。

如遇險情,要注意什么?

有序轉移聽安排,勿戀財物保安全

“功夫下在平時,主動學習防汛常識,防汛無小事,切不可掉以輕心。”左吉昌說,提升避險能力,關鍵要加強日常學習。對于山洪易發(fā)區(qū)的居民,應克服麻痹思想,主動參加防汛演練,熟知躲避山洪的程序、路線和地點。并聽從統(tǒng)一安排,有序轉移。不可貪戀財物,耽誤寶貴時間,萬萬不可提前隨意返回。

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一些地方常年沒有發(fā)生洪水,有群眾存在僥幸心理,認為“沒必要轉移”;有的擔心財物遺失、牲畜喂養(yǎng);還有的擔心安置點的食宿問題。如何打消群眾疑慮,確保轉移不落一人?

左吉昌說,一方面針對群眾擔心的問題,要修訂完善預案,落實相關責任人,發(fā)放明白卡,設置好轉移路線、安置點,讓群眾及時安全轉移。另一方面,要加強宣傳,增強群眾憂患意識,讓群眾認識到危險不是存在于想象中的,是會實際發(fā)生在身邊的。